查看原文
其他

讲经|如何善用其心 门芝法师略说《净行品》(上)

灵隐寺 2024-03-19


在讲经之前,我最想说的还是两个字“感恩”。首先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能够营造一个祥和、安定的大环境,能让大家身安的坐在这里来共同感受佛法的滋养;其次是要感恩灵隐寺常住,感恩文宣部的法师与护法居士,他们每一次都很用心地为大家营造这么庄严的一个学习氛围;第三要感恩在座的诸位,为什么呢?这个不是我要感恩你们,而是你们也要感恩自己,要感恩自己能够真正放下手上所做的一切,能够来到灵隐寺安定地坐下来,这两个小时能够共同成长。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一个国家的发展或者是一个家庭的组成当中,肯定要有一些有约束力的法律与规章。大家不要一听到这个“法”与“规”就头痛,好象所有的都是要去约束自由,这样想是和它原有的意义相悖的。

 

“法”与“规”就好象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殿堂的柱子一样,它起着支撑的作用,它给我们的栖身安命支撑了一个非常宽阔的空间。我们能活动的地方,才是我们能够感受生命的一个状态,为什么偏偏非要往“柱子”上撞呢?这样肯定是自讨苦吃。



就象我们每天走在马路上,都会看到马路边缘与人行道上画有非常醒目的警示线,路的两边或者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等都会做一些提示性的分界线,这就相当于我们的“法”与“规”,在佛教里就相当于是“戒”,这是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不是惩罚的状态。我们开车、走路按照这个会比较安全,因为它是在警戒和提醒我们,而不是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要按章行事、遵守规则呢?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保护我们身、口、意业的稳定与清净。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听一首歌,我相信大家听过这首歌。这首歌的歌名叫《醒来》,今天坐在这里的诸位,身已经醒来,我更希望大家通过一次一次的来灵隐寺学习、熏修,在这个过程中身也醒来、心也醒来。在听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做到,很简单:你不要有任何的想法,也不要想从歌词里挖掘什么,你只需要安定地放松身心,去感受。





给大家听这首歌一是因为这首歌的名字,我希望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能够时时的醒来,身醒很容易,心醒要经过一次一次的熏修、洗炼,一次一次的跟着佛陀所指引给我们的道路去历练。


在《醒来》这首歌里,听到有“从生到死”、“从迷到悟”、“从爱到恨”、“从古到今”、“从心到心”,这些都是大家时时要面对的、感受的。但是这些问题如何去面对、解决呢?



对于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所述的经典中都有很好的回答。灵隐寺和《华严经》非常有缘份,每年的结夏安居都会有三个月的时间都会去诵这部“经中之王”——《华严经》。这部经中的每一卷、每一品,里面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指引我们成长的“灯塔”。



在诵经的时候,我们面对八十卷的《华严经》,将近七十万字,可能听起来感觉会懵,到底是从何看起、从何说起?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其中的《净行品》。



我们在前面加了一个“略说”,这看似一篇不长的经文,我们要把它一一解析,给大家说明白,让大家感受佛陀真正想要表达的道理,我们两个小时恐怕连一个经题都无法说明白。在这个“周末讲经”的时间段里面,我想让大家对“净行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再接下来大家用自己的时间去一一修学,有一个成长。




说到《净行品》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故事,故事的三位主角是马胜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马胜比丘是佛陀的五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进村去托钵乞食。舍利弗当时是一位很有修行的外道,他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举止安详,他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心生欢喜。舍利弗问马胜比丘:“这位贤者!看您六根收摄、威仪寂静,我想问下您的师父是谁?平时都传授您哪些教法?”马胜比丘谦虚地回答:“我学道尚浅,无法为您宣说广大的妙法,我只能对您说一个师父常说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慧根深厚,听到这个偈子之后立马顿悟了。舍利弗和目犍连是铁哥们,他们曾经约定:谁听闻到好的教法,一定要去告知另外一人。舍利弗就去找目犍连,告诉他这件事。目犍连一看到舍利弗,就被他的改变给惊到了,说:“看到你神貌愉悦,行仪不同以往,想必已听闻参悟妙法。”舍利弗就把他听到马胜比丘的话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听后马上“由迷转悟”。



舍利弗在马胜比丘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时候,就被他吸引了,是因为马胜比丘威仪具足,在相上震摄到了舍利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净行品》里面,佛陀告诉我们的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如何想、如何观,久而久之人就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安详、让人愿意亲近的状态。


 


《净行品》是智首菩萨来提问,由文殊师利菩萨来宣说。《净行品》是出自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四卷。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宣说,细数起来包括了110个问题,以四句偈的形式回答了141句。


《净行品》经中的主角是文殊菩萨,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四大菩萨之一,PPT上的就是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里面的文殊师利菩萨像。



文殊菩萨的名字非常多,有:文殊、文殊师利、曼殊师利、妙吉祥、妙德等。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左手拿的是莲花,莲花上有经匣,右手拿的是智慧般若之剑。文殊菩萨不仅自己会善用其心,更是精通引导众生善用其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净行品》中由文殊菩萨来为智首菩萨宣说教理。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是由文殊菩萨开篇指引善财童子如何一步一步善用其心,如何去参访善知识。也可以说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文殊菩萨针对善财童子在成佛的道路上不同时期心性的成长而幻化出对应的形象,去磨炼和指导他,使其以最佳的状态进一步前行。所以今天《净行品》中的主角——文殊菩萨是最善于告诉我们如何去善用其心的。



为什么很隆重地向大家介绍这位老师,就是要大家有信心,就象在座的有些是家长,给小孩去选择学校、辅导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师资怎么样,这样我们才放心把孩子交到老师这里。所以今天我之所以再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是要让大家放心、要有信心,我们今天跟着要学习的这位老师绝对是独一无二、堪称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又称为“诸佛之母”,按他所宣说的教理步骤,一步一步走来能够成就的数不胜数。




大家看下经题——《净行品》,三个字,看起来不难。所有的经典经题都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这也是经典的甚深微妙。

 

对于“净行”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口、意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够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地去发愿,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情,悲心利益众生,悲智双愿之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净化我们的身、语、意,使之与“净土”的“净”、“极乐”的“极”相应。



大家熟悉的“六波罗蜜”、“四摄”、“八正道”这些都是“行”的内容。“六波罗蜜”我们又称为“六度”,包括了: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

 

《华严经》与“十”特别有缘,提到《华严经》大家会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我们每次诵《华严经》时会“四十二字妙陀罗”,这是一一对应的。“六波罗蜜”外还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有几种:有一种是“六度”加“四摄”,还有一种是“六度”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最后是“般若”,把它一开五就是“十波罗蜜”,我们可以用十个指头去记忆,特别容易记忆。



我们平时学佛也好、到寺院里来也好,首先要做的第一条就是心生欢喜。为什么?我们常说的身、语、意,“身”是在第一的;“色、声、香、味、触、法”中的“色”为我们眼观为色;我们在生活中,大家听不到你的声音、嗅不到你的气味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你的“身”。有你的“身”所能体现的,大家最主要看的就集中在你脖子之上的——头,这时候你是嘴角向上还是嘴角向下,对他人身、口、意的造作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别人没有听到我们说话,在看到我们的时候就心生欢喜,你就是在布施,并且是做得非常棒的布施,因为这是“无相布施”。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会去想着“我有所图”,这就是为什么我开篇就去讲“马胜比丘与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今天既坐到这里来听经,就应该是开开心心的、嘴角带笑容的,我们就如在弥勒佛一般的环境内,我们首先都是在做布施。



我们拿出十个指头来数一下“十波罗蜜”,两个字可能不太好记,我们就用一个字来记忆:“施”、“戒”、“忍”、“精”、“禅”、“慧”、“方”(方便波罗蜜)、“愿”、“力”、“智”,这样大家比较容易记起来。我们的意根是快于“身、语”的,我们要先知道,再才可以更好地去行持。你没事的时候去数一数,忘了去数一数,很容易去把它记起来。这个是在我们行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的。

(待续)


往期回顾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  唱诵《心经》

灵隐古刹


最胜觉场 春天你好

云林新闻


清明慎终追远 灵隐寺代诸姓祭祖

云林观点


面对疫情 我们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等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